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Fion Yeung

預防腦中風、心肌梗塞者 術前得評估重大出血機率 抗凝血藥不可擅自停


許多心血管疾病族群都會使用抗血栓藥物,管控缺血性腦中風、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,但此種藥物也有出血的副作用,若病人須接受手術或侵入性檢查與治療,該怎麼辦?


正常情況下,身體有傷口時會啟動「凝血機制」來止血,包括活化血小板和凝血蛋白;另一種相反的狀況,是血管內血流不順暢或有遲滯處,也會活化凝血蛋白形成血栓,此時體內會啟動「溶解血栓機制」來清除血栓

 

當血管內血栓來不及清除,尤其是造成心或腦血管栓塞,將會導致身體功能喪失;而「抗血栓藥物」,則能預防血栓形成。

 

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殷偉賢說明,抗血栓藥物包括「抗血小板藥物」與「抗凝血藥物」,前者顧名思義為抑制血小板活性,進而減少血栓生成、塞住血管,通常用於血管內皮有傷口的冠狀動脈與非心房顫動引起之中風,也就是急性心肌梗塞、缺血性腦中風的預防或治療;後者主要是防止血管內自發的血液凝固形成血塊,常用在預防靜脈栓塞、或避免因心房纖維顫動血流不順暢所造成的血栓,而引起栓塞性腦中風。

 

是否停藥  關鍵在出血機率

 

問題來了,由於抗血栓藥物會延長凝血時間,當病人須接受手術或侵入性處置該怎麼辦?歐美的治療指引,則依據手術或侵入處置發生重大出血的機率與止血難易度,將手術或侵入性診療分為高度、低度、極低出血風險來決定是否須停藥。

 

如白內障手術、洗牙、拔牙(一至三顆)、根管治療、表淺皮膚手術或是不切除息肉的胃鏡、大腸鏡檢查、心臟節律器植入等屬「極低出血風險」,原則上不需停用抗血栓藥物;但若須做切片的內視鏡檢查、複雜的牙科治療、關節鏡檢查、腰椎診斷穿刺、心血管、腹部、神經外科、骨科、胸腔外科等手術則為「低度、高度出血風險」,於手術前四天、五天就得停藥。

 

殷偉賢提醒,臨床上,醫師會再加上藥品的種類和先前心血管介入手術的考量,例如近期因接受冠狀動脈塗藥支架植入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病人,最好停藥超過五天。

 

然而,治療指引無法涵蓋所有狀況,殷偉賢以裝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為例說明,放一支還是兩支或更多、剛裝不久或超過兩、三年、裝置的部位、非塗藥金屬支架或塗藥支架⋯⋯考量都不一樣。

 

另外,停藥後產生栓塞的風險也因人而異,停藥後高栓塞風險族群為心肌梗塞一年內、冠狀動脈血管植入支架後六個月內、中風後三個月內、深度靜脈栓塞後一個月內、頭頸部動脈支架等。

 

不只如此,手術前停藥的處置還涉及手術本身是否為緊急必要手術,以及疾病治療的優先性與急迫性,殷偉賢說:「當遇到緊急必要手術時,有時需要輸入凝血蛋白或血小板來拮抗藥物的作用。」

 

由於上述種種因素,使用抗血栓劑的病人在接受侵入性檢查、治療「前」是否能停藥、可以停多久等,唯有開立此藥物的醫師最清楚,畢竟,他是最了解病人為什麼得使用「抗血栓藥物」的醫師。

醫囑不可少  術前務必回診

 

也因此,殷偉賢提醒,病人接受治療前應主動回診,告知開立抗血栓藥物的醫師即將接受的診療或手術項目,請教是否能停藥?是否建議延後手術?術前該停藥幾天?若需要停藥何時可以再開始服藥?又或者需要使用其他替代藥品,避免停藥太久造成栓塞危險。

 

一旦雙方醫師確定了停藥天數,病人請務必遵守醫囑。病人術後也應詢問手術醫師,手術期間出血的情況,因為這關係到停藥後何時可再開始服藥。

 

例如同樣是拔牙,牙根的深淺,傷口的狀況就有所不同;大腸息肉切除亦然,切除的數量和傷口深淺,當然也有差異。一般來說,倘若手術時出血量並不多,止血良好或許手術後隔天甚至當天即可吃回抗血栓藥物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病人在停藥期間也要留意自身狀況,若出現中風、栓塞、心肌梗塞等不適症狀,應盡快至急診就醫。






參考資料:

0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